调研提案
当前位置:
网站首页
>> 参政议政
>> 调研提案
>> 查看详情
发挥里下河地区特色优势 助力我省低碳转型发展
来源:中国民主同盟泰州市委员会|发布时间:2022-02-08 11:30:02
习总书记指出:“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,要把碳达峰、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,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,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、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”。近年来,我省锚定“双碳目标”,大力发展清洁能源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省能源方面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。
但是,江苏要在实现“双碳目标”中率先,仍需克服不少困难:当前,我省能源结构“一煤独大”,原煤消费占比达71%,煤炭发电占比达86.96%;清洁能源禀赋不足,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,我省是光能较为匮乏、陆地风能全国最为贫瘠的省份,多能互补体系高效运行困难较大;同时,由于人均国土面积少、环境容量小,林业、草地等主流碳汇增量空间不足,生态碳汇的规模有限。
因此,一方面,我省应当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节能降耗、产业转型中的作用,进一步发挥海上风能资源优势,打造海上能源基地,拓展新能源飞地,锁定省外能源保障;另一方面,也有必要大力挖掘非常规碳汇潜力、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碳排放容量。里下河地区位于我省中部,地域上主要包括淮安、盐城、扬州、泰州、南通等五个地级市,面积约1.35万平方公里。这一区域内水网密布,农、林、渔业发达,分布着较大面积的湿地,更为重要的是,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储备和地热资源,存在不少适合进行碳封存的地质结构,具备构建低碳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。因此,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,要支持里下河地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。
为此,建议:
一是适度扩大里下河生态经济区,推进域内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。建议我省以2017年来在泰州试点推进的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基础,将示范区扩大到周边几个地级市,涵盖整个地理范畴的里下河地区。通过在区域内推行绿色生态发展政策支持百姓致富、实施跨行政区域生态文明机制建设、探索生态经济品牌化标识化的新路径,构建起以绿色、循环、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生态发展新模式。在区域内实施湿地生态修复、现代田园水乡靓化、生态精品农业提升、新经济新动能培育等工程,以生态优势增强该区域对创新资源要素的吸引和集聚能力,促进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和优势,从而实现里下河地区绿色发展和洼地崛起。
二是有效利用里下河地区的生态和地质碳汇资源,加快推进区域内碳源与碳汇的高效匹配和综合利用。里下河地区位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界处,河湖水面和湿地资源丰富,是我省为数不多的便于低成本开发的生态碳汇资源。此外,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,里下河地区境内的油气资源和干热岩资源陆续被发现和利用。其中,中石化、中石油等企业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碳封存驱油商业化实践,取得了良好效果,省内第一个干热岩验证井启动实施。在碳中和背景下,我省应继续围绕碳市场、绿色金融、碳税等政策、机制进行创新,充分激发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,使里下河地区的碳汇能力为全省的低碳发展提供助力和保障。
三是统筹规划里下河地区文旅资源和产业发展,增强区域品牌塑造和文旅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。里下河地区作为江苏的“后花园”,人文底蕴深厚,自然风光优美、基础设施条件优越,发展天然具有“低碳”特点的文旅产业是应有之意。目前,区域内虽然有不少文旅资源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开发利用,但是文旅产品类型单一、开发业态单调、同质化竞争激烈、地方特色不显著等问题依旧突出。建议要打破行政藩篱,对分散在不同行政区域内的文旅资源进行统筹规划,同时兼顾地方产业特色和发展需要,在省级层面形成指导里下河地区生态发展的总体规划,加快促进区域内生态与农业、旅游、文化等产业的协同整体开发,切实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。